News

Notable Recordings of 2021 December 9, 2021by Alex Ross for The New... Read More
ListN Up is a series of weekly artist-curated playlists. Born from a desire to keep artists sharing and connected during times of isolation, ListN Up offers an intimate sonic portrait of contemporary artists by showcasing the diverse and stylistically varied music that influences their creative practice. Read More
"There are signs of an expansive future. The Los Angeles Opera canceled its two-night run of Du Yun’s Pulitzer Prize–winning Angel’s Bone (a Morrison production) and streamed it instead, drawing an audience big enough to fill Madison Square Garden. “We’ve been able to democratize the art form in an essential way,” Morrison says. “My hope is that will continue when this is over.” Read More
“Sweet Land” is opera as astonishment. To say that Sharon has changed the operatic landscape by changing the physical landscape of opera is glibly obvious. That is what he has done but in ways — musically, visually, theatrically, environmentally, historically — that are not glib and far from obvious. So, what is “Sweet Land”? It’s too early to say, which is one of its many remarkable and remarkably confusing glories. Read More
about time” is also the overriding theme of the remarkable operatic experience that is Sweet Land — a site-specific, multidimensional collaboration from Yuval Sharon and The Industry. Presented on the former ancestral land of Los Angeles State Historic Park, this panoramic opera experience will be performed through March 15. Then, by design, it will simply fade away. Read More
This edition of OnCurating investigates the unique challenges and issues of curation in the contemporary music world, with essays and articles by Heloisa Amaral, Patrick Frank, Kenneth Goldsmith, George E. Lewis, Kamila Metwaly & Katja Heldt and Du Yun. Read More
Read Full Interview 赵四 ▼   杜韵这个人很妙。 见到她之前我有些紧张,毕竟是头一回采访普利策得主。我还准备了好些 “终极问题”,艺术家嘛,得端着问。但没想到,杜韵一出现就立刻亲切地与我攀谈起来,并为上次未能采访成而连连道歉:“真不好意思,那就请你吃饭吧!” 等腌笃鲜一端上来,我那些装模作样的提问全化在了咸汤里。 我问:作为一位亚裔女性作曲家,观众会对你的作品有 “身份期待”... Read More
October 22, 2019Cultural JournalRead Full Article Here 由作曲家杜韵作曲、罗伊斯·瓦弗瑞克担纲编剧的当代歌剧《天使之骨》,将亮相北京国际音乐节舞台——这部普利策获奖力作将于10月18至19日在保利剧院与歌剧观众见面,这也是两年半前荣膺普利策音乐奖的这部作品在中国内地的首次上演。2017年4月,第一百零一届普利策奖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揭晓,当代歌剧《天使之骨》荣获音乐奖,该剧作曲、华人作曲家杜韵由此成为继周龙之后第二位获得该奖项的华人作曲家。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周龙正是凭借北京国际音乐节与波士顿歌剧院共同委约创作的歌剧《白蛇传》荣膺普利策奖。 歌剧《天使之骨》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切入了“人口贩卖”这一尖锐的社会现实。作曲家杜韵说:“人口贩卖是一个尖锐的社会问题。在剧中,一对陷入财务危机的夫妇,在自家后院遇见了两位受伤的天使,他们‘救助’了天使,为其清洗身体、治愈伤口……但令人发指的各种恶行也接踵而至:这对夫妇把天使锁在地下室的菜窖里,他们认为可以使自己富裕而体面的机会简直是不期而遇。”杜韵说:“面对人口贩卖这一尖锐的社会问题,《天使之骨》选择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来表现,将被贩卖的女性塑造成天使,观众在观演时也会感受到整个故事是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展开,当歌剧结束后,发现剧中的故事似乎在现实生活中一切都不复存在,但歌剧带给人的思考却是真实可寻的。” 这部当代歌剧也是作曲家杜韵和编剧罗伊斯·瓦弗瑞克知音相遇的艺术结晶。2010年,在纽约歌剧院的一个工作坊里,两位艺术家得以结识,相谈中,两人同时发现对方与自己有着极其共鸣的艺术理念和创作冲动,甚至谈起王家卫的电影时,瓦弗瑞克不仅像杜韵一样对电影十分熟悉,而且两人对其影片中的叙事风格都有一样的爱好和认同。于是,两人决定携手创作一部展现他们共同艺术理念和趣味的当代歌剧,《天使之骨》的创作由此萌生。这部魔幻现实主义的当代歌剧不仅融合了非常广泛的音乐风格,也聚集起了一支非常优秀的创作团队,从一间非常狭小的水泥仓库里起步,踏上了通往普利策奖的道路。 音乐素材的广泛使用,是大部分听众对《天使之骨》这部歌剧最初的印象。在这部歌剧中,不仅有美声唱法的女中音、男中音、男高音等各个声部,更在塑造女性的“天使”这一角色时,使用了朋克歌手这一歌剧中很难听到的声部。杜韵说:“作曲家不会为了新锐而去新锐,使用朋克歌手来塑造天使这一角色也是出于塑造角色的需要。剧中的天使是一个受害者角色,她忍受着很多痛苦的折磨,需要用朋克这种方式在舞台上发出呐喊,传统的美声唱法显然不适合表现天使所承受和迸发出来的这种歇斯底里。”在《天使之骨》中,杜韵还将室内管弦乐、电子乐、中世纪复调、格列高利圣咏、独立摇滚、卡巴莱歌舞等元素纷纷融入这部歌剧中,从听觉上极大丰富了观众的观演体验,同时也令整部歌剧的艺术表现力得到极大拓展。 北京国际音乐节选择当代歌剧《天使之骨》,是其艺术理念和卓越追求的又一生动实践。2002年,北京国际音乐节将贝尔格表现主义歌剧《璐璐》带上了中国舞台,在历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中,将诸多风格的歌剧作品不断搬上舞台,不仅令观众领略到歌剧艺术的历史沿革,也让观众感受到歌剧作品的迥异风格和千姿百态。此次《天使之骨》在中国内地首次上演,是北京国际音乐节再一次以前沿视角为观众展现歌剧艺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委员会主席、指挥大师余隆说:“北京是一座具有现代眼光的国际大都市,北京国际音乐节也应该具有国际视角,把国际舞台上最新的、优秀的歌剧呈现在观众面前,让我们得以了解歌剧艺术在当今世界已经发展到了什么程度。”... Read More
October 20, 2019Read Full Article 当威廉·舒曼1943年凭借《第二号世俗康塔塔·自由之歌》获得从新闻奖衍生出来的首个普利策音乐奖、霍华德·汉森翌年又以《第四交响曲》斩获这一奖项的时候,这个世界的嬗变,显而易见。 传统依然存在,却不再是时代的主旨 – 虽然它不可能完全被剥离。艺术领域的价值观与政治和经济世界中的继承稍有不同,无休止的残害与屠戮,在各种形式的作品中比那些固有的秩序更恣肆无度,这些构思以及定型了的产物,往往不再是颜料的“泼墨”或是对“守护其形”的虔敬与畏惧。没有了文化的隔阂,也不仅仅局限在对于记忆的追寻,因由局势连带起来的艺术,已然是无数倍放大了的野蛮,那是艺术家的感知、意识、思路和想象的放飞,稍纵即逝,又无数次返回。 很显然,这里的焦距并不能轻易地被捕捉。2018年第21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当陈士争在屏幕上打出“虎为何物、天下人的哀愁、风和雨的交战、数雁的老人、云儿片片飘过、世界不是用花儿做的、打虎的少年”这一依据特定思维而生成的语句的时候,没有人能够做出惊人的预测,说今年的音乐节还将以歌剧的方式持续那种与英文版《赵氏孤儿》相似的罪恶。 本次的罪恶再一次脱离了程式化,而最主要的两位创作者虽非本意也是境由心生般地再一次实践了概念先行,杜韵在昨天晚上开演之前的导赏时说要做一次“音乐元素和人物心理的契合”,与黑格尔在《美学》第二卷里所谓“艺术的要义一般就在于意义与形象的联系和密切吻合”是一个路数。她和编写剧本的罗伊斯·瓦弗瑞克都在使用最前沿的手段,用以证明学院派那些僵化的作品只是具有历史的价值而没有现实的意涵。人物的心理尽人皆知,然而音乐的元素却百态千姿,最吸睛也最洗耳的方式只能依赖于那些别具一格的组合。获得2017年度普利策音乐奖的歌剧《天使之骨(Angel’s Bone)》,并不是境生象外,却让语境和心境言简意赅地说出了一个绝非具象的故事。... Read More
October 18, 2019Music TodayRead Full Article 10月18至19日,由作曲家杜韵作曲、罗伊斯•瓦弗瑞克担纲编剧的当代歌剧《天使之骨》在保利剧院上演,这部普利策获奖力作在第二十二届北京国际音乐节的亮相,是该作品在中国内地的首次上演。《今日音乐》日前专访了杜韵,我们将分上、下两期为大家介绍本次采访的精彩内容。 10月25日,第二十二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将年度艺术家奖授予作曲家杜韵以及作曲家周天。 被你的才识折服之前,已经被你的性格折服了。 杜韵:请把这个作为文章第一句,大家才有看下去的欲望。(笑) 我觉得我给人的感受有这样的反差挺好,因为别人老觉得关于作曲家就是挺严肃的一个话题,预设他们会是什么样的形象。有文章说现在尤其是艺术界、85年后的艺术家对所谓时代的宏观感觉还不是那么感兴趣。我觉得这里有一些误解,年轻人有的时候觉得关心这个时代就好像不酷。其实我觉得你同时可以很酷,也可以关心时代。 关于“用作曲反映社会问题”... Read More
October 10, 2019Olive Classical MusicRead Full Article 1. 杜韵是谁? 杜韵,出生并成长于上海,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拥有美国欧柏林学院学士学位和哈佛大学硕士及博士学位。现为美国四大音乐学院: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皮博迪音乐学院作曲教授、博士生导师。2017 年同时任聘上海音乐学院特邀教授,目前常住纽约。杜韵是一位活跃于世界各地的知名作曲家、表演艺术家、跨界艺术家及策展人。她的题材广泛,着眼于各类社会议题,包含深刻的情感与反思,并寻求与表演者及观众达到共鸣;她的叙述手法多元,触及魔幻现实主义等类型;她的音乐形态更是丰富多样,并擅长将多个艺术领域融合为一体。 2018年,杜韵荣获古根海姆大奖,并以专辑《Air... Read More
September 28, 2019by 栾复祥Full Article “翯”,音同“鹤”,拆字得“高飞之羽”,形容洁白的羽毛。用这个字形容西方神话故事中单纯、圣洁的天使形象,可以说是传神的,他们同种种厄运、恐怖的犯罪行为应当是完全绝缘的,但在杜韵2015年创作的歌剧《天使之骨》中,却非如此。 今年北京国际音乐节将呈现的就是这部与习惯思维迥异的天使命运。 《天使之骨》讲述了藏匿在文明社会阴影中的故事。一对生活在美国郊区的寻常夫妇——X.E.先生和太太,经济拮据、感情干涸、同床异梦,每日活在对彼此的埋怨之中。X.E.先生碌碌无为,X.E.太太将生活困境的全部责任一股脑的推给丈夫,自己做一个高尚的“玛丽亚”。这样枯燥的生活持续到一次晚饭前,神奇的一幕降临:一对受伤的天使从天落下,正落在他们的花园之中。X.E.夫妇将他们带回家中,先是尽心照顾,带他们伤愈之后,两人虚伪的面具才终于摘下,天使被他们囚禁在浴缸之中,沦为赚钱的工具…… 杜韵是一位关切社会问题,并擅长以艺术的形式表达自己关切的作曲家。获得2017年普利策音乐奖(Pulitzer Prize in Music)的《天使之骨》是她所作的第三部歌剧作品,这一作品首演于2016年的纽约“原型音乐节”(Prototype... Read More
Tom Service meets the boundary-defying Pulitzer Prize-winning composer Du Yun, as she prepares to curate a radical upgrade of ancient Chinese and Indonesian sound-worlds in 'The New Java and Shanghai', part of Southbank's new music festival Soundstate. Read More